揚州至今保留著許多優秀的古典園林,其中歷史最悠久、保存最完整、最具藝術價值的,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個園。個園由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建于清嘉慶二十三年(公元1818年)。1988年個園被國務院授予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個園以竹石取勝,連園名中的“個”字,也是取了竹字的半邊,應合了庭園里的竹子,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。此外,它的取名也因為竹子頂部的每三片竹葉都可以形成“個”字,在白墻上的影子也是“個”字。
煊赫一時的兩淮鹽商個園的歷史和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相關。黃至筠,又稱黃應泰,1770年出生在河北的一戶官宦之家。
黃至筠的經歷極為傳奇,據說他十幾歲時,父親去世,家產為人掠去。數年之后,他騎著一條毛驢獨自進京,憑借父親的朋友給他捎去的一封信,見到了在京的兩淮鹽政。兩淮鹽政是管轄揚州鹽業的最高長官,他見黃至筠談吐不俗,是個人才,就委任他到揚州去做兩淮商總。
清代整個鹽業的稅收占全年國家財政收入的一半,其中兩淮地區鹽業的稅收又占全部鹽業稅收的一半,歷史上一直流傳著“兩淮鹽,天下咸”的民諺,而兩淮鹽業的管理中心就在揚州。作為兩淮商總的黃至筠富可敵國。嘉慶二十三年(1818年),黃至筠購下當地一處小園林,改筑為個園,成為一處典型的私家住宅園林。1838年,黃至筠死于揚州。
重慶旅游規劃設計“春、夏、秋、冬”假山四景
個園旨趣新穎,結構嚴密,是中國園林的孤例,也是揚州最負盛名的園景之一。園雖不大,但處處體現出造園者的匠心獨具。值得一提的是個園的疊石藝術,采用分峰用石的手法,運用不同石料堆疊而成“春、夏、秋、冬”四景,表達出“春景艷冶而如笑,夏山蒼翠而如滴,秋山明凈而如妝,冬景慘淡而如睡”和“春山宜游,夏山宜看,秋山宜登,冬山宜居”的詩情畫意。
春景作為游園的開篇,意為“一年之計在于春”。進入園門向西拐,是與春景相接的一大片竹林。竹林茂密、幽深,呈現生機勃勃的春天景象。
夏景位于園之西北,東與抱山樓相接。夏景疊石以青灰色太湖石為主,疊石似云翻霧卷之態,造園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、透、漏、皺的特性,疊石多而不亂,遠觀舒卷流暢,巧如云、如奇峰;近視則玲瓏剔透,似峰巒、似洞穴。
在園中東北角,經過抱山樓的“一”字長廊,便是氣勢雄偉出自清代大畫家石濤之手筆的秋景。秋景用黃山石堆疊而成,山勢較高,面積也較大。黃山石呈棕黃色,棱角分明,如刀劈斧砍。整座山體峻峭凌云,顯得壯麗雄偉。沿腹道攀援而上,至山頂拂云亭,頓覺心胸開朗,滿園佳境,盡收眼底,正所謂秋山宜登者也。
造園者將冬景安排在南墻之下,背靠高墻幾乎終年不見陽光,遠遠望去似積雪未消,地面用白石鋪成。冬山用宣石(石英石)堆疊,石質晶瑩雪白,每塊石頭幾乎看不到棱角,給人渾然而有起伏之感。造園者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將假山堆疊得如一群獅子,遠觀似一頭頭雪獅歡騰跳躍,憨態可掬
重慶市建筑工程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,旅游專題在旅游開發方面運作多年,一邊實踐,一邊研究,提出了一個旅游項目開發流程。此流程是一個對旅游開發流程的一般性提煉。也可將該流程稱為"一般流程"。對于不同的項目,需要根據資源、環境、政策、投資商實力、市場、交通變化等各因素,進行結構調整。
作為旅游項目開發流程,我們特別強調旅游開發在思路上一定要遵循先進行產品策劃,先進行產品策劃,再編制規劃,而非先規劃后策劃,否則事半功倍!實際開發工作中有立項、規劃、施工、推廣運營幾大方面。